
我也对独立这个字眼有过怀疑。太招摇,乍眼。没法低调。独立电影嘛,你听这个称谓,它就没法不是个反动的存在。什么意思?要搞独立啊?反了你了!就是拍纪录片的周渔在2008年3月期间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“独 立”,这与他的作品《彼岸》是一脉相承的立场,他的下一部作品《国度》也将仍旧是这么回事。
反动是反谁的动呢?反动者高呼:造反有理。可是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攻下那个山头之后,一不留神变成了被别人反动的,这时候放出来的话是: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。稍有个风吹草动,要拍桌子吓唬人:反了你了!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。所以思想工作和惩罚手段要随时跟上。
找不着人啊,一抬头,上房了,都在房顶上呆着呢。下来吧,求求你了。这话不能随便说,有失风度;威逼利诱,是一种伎俩,但不高明;哄着骗着,太累,还不一定真奏效。比较有面子的就是,得给你点颜色看看,还治不了你了?这话说着容易,就这帮活宝?老话儿咋说,都不是省油的灯。基本上等于白日做梦。就让他在房顶上呆着吧,房子也塌不了,但怎么想怎么不舒服,睡不着觉啊。逼急了,家伙伺候,棍棒有效。可要有几个宁死不屈的主呢?自古丹青照汗青,家家有本难念经。得伤点脑筋。
与天斗,其乐无穷;
与地斗,其乐无穷;
与人斗,其乐无穷;
毛主席说得真是好,真是好呀,真是好。
所以,有一种态度是否可以是:卡尔维诺《树上的子爵》!高处,虽不胜寒,待的时间多了,可以比你们能够想象的更加自如地继续在上面待下去。屋顶的风景,很别样哦。现在的情况是,在屋顶上待着的人里有很多都已经习惯了,继续这么呆下去,一点问题没有。解决之道,变得毫不迫不及待,如果有突然降临的权益,会烫手得很,也很有可能无益于更好作品的诞生。哪怕是敌人的妥协,都不再是期待的了。
因为已经不再是反抗和叛逆的那个阶段,所以“反动存在”的说法,是准确的。“独立”,即“独立于”,牵涉到某种关系,但方向是朝着斩断关系去的。所以,独立已经不是在关系内争取权力和地位,而首先是斩断关系,就是反动存在。
温和一些就是: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
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消极了一些吗?有点禅意而已。清楚很多。
至今仍旧还有人不断地在问,独立电影到底是个什么东东。这个问题还将继续被问下去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个问题仍旧需要耐心地解答,不厌其烦。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,也是作者、策展人、评论者不断反省自身的印迹。
以前曹恺回答过这个问题,他说得很好,讲得也很诚恳。现在再讲,一方面是重复,另一方面,独立电影需要不停地重新定义自己,及时更新、补充和修正。
最近有个朋友又问我,纪录片到底有什么好看的,它到底有什么意义?因为他实在是看不出任何一点让他认为是值得看下去的东西,那为什么还有人要去拍呢?拍出来做什么呢?
我觉得我没有能力解答他的困惑。面对这样实在的问题,任何严密工整的论证都是苍白无力的。说服和改造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。还不如让他继续困惑下去。
所以,独立电影存在,并反动存在。
除以上讲到的之外,每一部具体的作品其独立的指向可以是这个字眼的其它涵义。
是独立思考的意思,但这是个永远也讨论不清楚的问题,无底洞。所以,这一点大家说起来的时候也都无比的认真、严谨、苛刻。
独立思考有真伪,常常真伪难辨。一些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的人,会突然间对这个产生怀疑,会突然把一切都否定掉,之后的走向难以预测,可能遁入空门,也可能一地鸡毛,也可能要再次停留很长时间,根本没有新的走向,可能所有的都错了…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作品出来,代价和收成也都可见一斑。
是经济上的独立。比如《青年》是一个独立制作,花的是自己的钱。经济上的独立,也很复杂。有完全用自己挣的钱来拍的,比如《青年》。稍微神通广大一点的是自己能拉到个几万块钱的赞助。比如《街口》。
有两个面,其中更主要是被独立。不听话,就给你断粮,自谋生路去呗,另一层意思是,不指望,不要你管,不给依赖感任何可能性。经济上的独立,大都有个与内容相关的前提,就是,牺牲?还是不牺牲?
绝对的作者中心。首先是作者的愿望,就是剧本写出来了,也为融资作过些努力,但仍旧没有找到钱,之后决定,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。就是我把自己赔个底儿掉,这东西我也要拍出来。我破产我认了。即使我压根就没有什么底儿可赔,我也要把这剧本写出来,拍不了我也认了。这是足够强大的愿望和冲动。如果不是耿军自己坚持,是没有人会请他来拍《青年》的,跟他剧本写得好不好没有关系。
独立电影好多烂片,也是一个事实。
所以,以上几点,只要具备任何三点,就已经算是独立电影里面榜样级别的了。
吴蕾蕾
2008、9